发布日期:2024-06-23 03:31:19 来源: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 作者:m6米乐手机网页版登录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信系统干部职工深入践行“两山”重要理念,以“加快赶超、实现两高”为总目标,深入开展“四新”主题实践,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为总牵引,以“六重”工作为总抓手,全面对标、全委动员、狠抓落实,较好的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基本实现了全年红。现将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有关情况作简要汇报:
去年4月17日,我市成功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自获批以来,我市创建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省市多位领导的批示肯定。在试点示范的带动下,全市工业经济呈现了“稳中有进、转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在工业8大主要经济指标中,有4项指标居全省第2位,有2项指标居全省第3位,全年成功争取到国家项目41个、资金1.46亿元,省级项目212个、资金1.9亿元,创历史新高。在全省经信系统2017年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我委获评优秀,考核评分位列全省第三。在2017年度的市委市政府“四新”主题实践部门考核中,我委名列A类第三名,荣获一等奖。在全市“万名群众评议机关”考核中,我委名列第二,荣获“万名群众评议机关”群众满意单位荣誉称号。
1.工业经济量质并进。全年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8.7%,高于全省平均增长0.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规上工业利税、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2.1%、27.3%,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平均8.4、10.7个百分点,增速均列全省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7.1%,创下7年以来最高盈利水平;规上工业出货值同比增长11.5%,高于全省平均2.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规上工业企业中亏损面7.6%,为全省最低。全市完成工业投资716.72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居全省第2。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5%、10.4%、14.5%。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三大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分别增长14.6%、8.0%和15.3%,物流装备、美妆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分别增长11.8%和31.2%,整体增势高于面上、快于同期。全市八大高耗能行业占规上工业比重43.3%,较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
3.智造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规上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完成584亿元,同比增长12.4%,增幅列全省第二。新增“企业上云”5002家,新增实施60个市级“两化”融合重点项目,9家企业列入2017年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新增2家贯标评定企业。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77.43,比上年提升5.7,其中工业应用指数达到46.02,居全省第1。微宏动力等3个企业项目成功列入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新能源物流车整车生产资质实现了“零的突破”。
4.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全市规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619.8亿元,同比增长25.6%,产值率达37.38%,新增省级工业新产品备案1418项,备案数居全省第一。省级优秀新产品12项、省内首台(套)7项、智能产品107项。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新增1家、9家和44家,引进创新领军人才75位。
5.绿色发展成效明显。2017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5%,居全省第2;淘汰162家企业的落后产能,腾出用能空间16.08万吨标煤;完成“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淘汰企业和作坊3058家,完成年度计划的244%。率先在全省制订出台了《绿色工厂评价办法》《绿色园区评价办法》,天能集团、超威电源等6家企业列入工信部绿色工厂名单、吴兴区物流装备产业园列入工信部绿色园区公示名单。
2017年,市经信委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有关部署和要求,全面对标“中国制造2025”,对表省市考核,早谋划、快推进、重落实、强成效,突出抓了七个方面的工作。
1.聚焦首要任务,狠抓“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一是健全推进体系。自上而下,成立了由市县区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从六个面方面建立了市县区联动的六大工作机制,形成了试点示范工作推进的完整工作链。高质高效编制完成了《中国制造2025湖州行动方案》《实施方案》《年度推进计划》《考核办法》等系列计划方案。9月30日,市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决定》,使试点示范工作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推动形成了全市合力共抓的共识。二是突出智力支撑。建立了由钱旭红院士为主任、谭建荣院士为副主任、12名院士专家组成的专家战略咨询委员会,分产业建立重点产业专家指导组,并已于近期正式发文聘任。全面推动与赛迪研究院、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等单位合作落地,确定将在14个方面展开全方位深入合作。经过前期精心筹备,湖州市绿色智能制造研究院于今年9月正式投入试运行。三是强化氛围营造。去年以来,我市试点建设工作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工信部部长苗圩、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冯飞、副省长高兴夫等领导的批示肯定。围绕试点示范主题,在人民日报、新华网、浙江日报等重要媒体头版刊发了题为《湖州把绿色理念注入制造业》等系列文章进行了广泛宣传。6月1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动员千会在湖州大剧院隆重召开,随后又相继召开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进会、南太湖精英峰会、湖商发展大会等诸多重量级会议,将试点建设推向了。8月29日,以“扎实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加快绿色发展”为主题,参与举办了市委与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举办,全市企业家投身“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全民参与共建的氛围进一步浓厚。
2.聚焦重点产业,狠抓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一是以力量整合为切入点,大力创新推进机制。着眼市域全局,在全省首创制订出台了《市领导牵头协调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明确由12名市领导主抓、10个部门牵头,建立一个重点产业由一位市领导牵头、一个市级部门主抓、一个产业发展规划、一个产业政策清单、一个上市企业群引领、一个科技支撑体系、一个动态项目库、一个综合评价办法的“八个一”重点产业协调推进机制。自方案出台以来,各产业小组在牵头市领导的带领下,迅速行动、深入调研、精心谋划,有力有序实现了工作预期。二是以项目招引为关键点,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围绕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以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南浔智能电梯小镇、长兴新能源小镇等特色小镇为核心,深入开展“谋划大产业,招引大项目”活动,全力培植物流装备、地理信息、新型电子元器件等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打造湖州制造业绿色增长新引擎。2017年,全市新引进工业“大好高”项目共计91项,完成年度计划118%;累计认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31个,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5.8%,增速较去年同期上升3.1个百分点。三是以传统产业为突破点,大力推动改造升级。认真组织实施《湖州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2017-2020年)》,围绕质量效益、创新能力、融合拓展、绿色发展、产业集聚五大任务,以“三加两减”为主要手段,全面推进纺织、服装、竹木制品、家具、化纤、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加工、有色金属加工八大传统制造业的绿色化高新化发展。长兴县轻工(蓄电池)被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四是以湖州中心为着力点,大力促进军民融合。深入组织实施《2017年湖州市军民融合产业年度工作推进计划》。12月8日,成功组织召开了浙江省军民融合产业对接大会暨湖州市第二届军民融合促进大会,会上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研究中心湖州中心成功揭牌,20个军民融合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涉及金额37亿元,有7家企业成功列入全省首批军民融合示范企业,30家重点企业201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6.3%。
3.聚焦绿色制造,狠抓工业经济绿色发展。一是实施能效提升工程,制定《湖州市“十三五”能源“双控”实施方案》,明确“十三五”时期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控制目标及措施;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标准,严控“两高一资”行业发展,鼓励企业进行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二是实施标准引领工程,出台全省首个绿色工厂评价办法、绿色园区评价办法,对企业、园区绿色发展成熟度进行星级评价和分级管理,引导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天能集团参与制定的《工业企业和园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编制通则》、超威电源参与制定的《绿色产品评价通则》2项国家标准发布。三是实施示范创建工程,围绕能源利用、资源利用、产品、环境排放、绩效等方面,创建100家绿色工厂、6个绿色园区及一批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017年,天能等9家企业成功入选工信部绿色制造示范名单。四是实施淘汰整治工程,综合运用市场、经济、行政等手段,以造纸、印染、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为重点,强化差别化资源政策和部门联合执法,加快淘汰高耗能重污染落后产能;以“四无”企业为重点,加大喷水织机、小印花、小木业等“低小散”行业规范整治;2017年,淘汰“低小散”企业3058家,腾出用能空间16.08万吨标准煤。
4.聚焦智能制造,狠抓融合应用水平提升。一是开展百项“机器换人”行动,深入实施“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行动,聚焦百项“机器换人”项目和千台工业机器人应用,引导制造业生产模式向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鼎力机械、永兴特钢等项目列入2017年技术改造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2017年全市技改投资增速达到12.4%,位居全省第二。二是开展百项“两化融合”行动,围绕 “互联网+”应用,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贯穿于各个生产环节,促进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众包众设、异地协同设计等“互联网+”创新应用模式;浙江天能能源科技列为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怡达等9家企业列入2017年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三是开展百项“智造项目”行动,以在建百项智能制造重点项目为重点,推广应用智能制造五大新模式;2017年以来,微宏动力、中电华莹和泰普森等3家企业入选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三一装备等19家企业入选浙江省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认定16家市智能制造示范企业、37家市智能制造试点企业。五是开展百家“上云标杆”行动,大力推进千家“企业上云”,筛选一批有基础有条件的企业,联合服务商上门诊断、精准实施,全力实施百家“上云标杆”试点行动,加快建设华为云平台、海瑞数据中心、长兴云计算数据中心、德清广电云计算中心。2017年以来,全市新增企业上云5002家,9家企业成功入选省级上云标杆,新增市级上云标杆企业50家。
5.聚焦创新发展,狠抓创新驱动动能培育。一是抓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省、市梯度培育计划,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重大技术攻关、开发新产品。2017年,全市新增诺力机械入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备案,新增科宁电机、贝盛光伏等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太平微特等4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求精汽车、创盛光能等26家企业入库培育。二是抓工业产品创新。重点打好优秀工业新产品、首台(套)、浙江制造精品等创新载体组合拳,大力实施千项产品创新行动。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619.8亿元,同比增长25.6%,产值率达37.38%,新增省级工业新产品备案1418项,备案数居全省第一、新增装备制造业首台(套)17项、智能产品130项以上。三是抓创新人才引育。深化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引导重点产业的重点企业,瞄准国内外的高端行业领军人才,大力引进一批能够攻克技术难题、引领管理创新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2017年,引进和认定南太湖精英计划创新领军人才75位,组织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项目75项;累计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3495人次。
6.聚焦主体培育,狠抓大中小企业梯度发展。一是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围绕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制订出台新一轮“金象金牛”大企业三年培育计划,通过引导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积极开展并购重。